Search

《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》:高齡長輩的肌力訓練,需巧妙設計「進階」與「退階」模式 -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

文:何立安

肌力訓練固然有許多好的動作,比方說健力比賽的三項:蹲舉、臥舉、硬舉,以及傳統肌力訓練常見的肩推、分腿蹲、側蹲、划船、引體向上等等。這裡要提出的是一個非常現實問題,就是雖然這些動作都非常有效益,但是大多數的中老年人(甚至多數成年人)都未必做得出來。

所謂的做不出來,不是動作熟悉度的問題,動作熟悉度可以經過教學和練習逐漸進步;比較大的問題是,中老年人通常在動作控制方面或多或少會有功能性的限制。

比方說,缺乏肩關節活動度、缺乏腰椎穩定性、缺乏踝關節活動度,或是缺乏髖關節控制力。這些限制或許對年輕訓練者來說,只需要經過簡單的滾筒放鬆、靜態伸展,或是使用按摩槍、按摩球等工具,就可以在運動前利用十多分鐘的時間,矯正到一個可以參與訓練的程度。

但是隨著訓練者的年紀越大,通常動作功能限制的數量較多,程度也較嚴重。面對這個問題,許多實務工作者採取的方式是耐著性子慢慢處理,期望把問題處理好了之後再進行肌力訓練,畢竟在功能缺損的動作形態上加壓力,很容易引發代償或傷害,這絕對不是大家所樂見的。

不過,這種慢條斯理處理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等功能限制的手段,有個重要的缺陷,就是處理的時間可能非常的長,而長年累積的動作功能限制往往十分「頑強」,不容易在數分鐘內產生足以進行負重訓練的效果。

比如說,一位70歲的訓練者,可能已經數年不曾將雙臂伸直並且高舉過頭,這時候如果要進行肩推,或是要學習深蹲的揹槓姿勢的時候,會發現肩關節怎樣也無法打開到理想的範圍。這樣的情形如果發生在年輕人,通常立刻進行一些簡單的放鬆伸展就可以達到效果,但是中老年人的立即效果通常很低,可能要在接下來的數週甚至數月的課程裡,每次都花掉一大段時間處理肩關節活動度的問題。

這樣的處理方式可預期的最佳效果是問題慢慢被解決掉,但是大多數的時候很可能事與願違,因為許多的動作功能缺損與日常生活的姿勢習慣有關,訓練中雖然短期製造了一點效果,但是一旦回到訓練者的日常生活習慣,問題隨即故態復萌。

相較日常生活的總時間,運動時間其實只占每週的少數幾小時,即使非常規律的每週三次訓練,也只占一週總時數的數十分之一,所以造成的改變很小,恢復原狀的速度卻很快,因此容易陷入一種永遠都需要矯正,卻永遠都矯正不好的窘境。

此外,許多動作功能的限制有可能是「結構性」的,也就是說,這不再是一個簡單伸展或學習用力的方式就可以解決的問題。問題可能是骨骼或關節已經產生形變,這通常已經是醫療等級的問題,矯正訓練變得無用武之地,日復一日的矯正訓練,可能會耽誤訓練者真正進行肌力訓練的進度。

要知道中老年人的訓練是與時間賽跑,得不到有效的壓力刺激,身體就會繼續退化。如果幾個活動度或穩定性的問題耗掉初學時期的前兩三個月,那不單單只是慢了兩三個月開始訓練,可能是放任身體再退化了兩三個月。

講到這裡必須補充說明,這樣的論述並不表示矯正訓練是無意義或不重要的,矯正訓練對大多數簡單的動作限制都有立即改善的功效,是一套方便、安全又強大的工具。但是,矯正訓練通常只能幫助暫時打開活動度或提升穩定性,真正要讓這些功能「定型」的其實是肌力訓練。

換言之,唯有在完善的動作幅度裡練出力量,這個動作幅度才會逐漸變成自然。所以,雖然訓練者各個關節的活動度、穩定性以及控制力是一群重要的議題,我們必須要面對一個更真實的問題,那就是「如果矯正太費時,或是根本矯正不好,該怎麼辦」。

一個小小的解決方法,就是利用前面已經提過的概念,去設計一套具有「進階」和「退階」模式的訓練方式,繞過無法立即處理的動作功能限制,直接進行肌力訓練。

所謂的進階和退階,簡單來講就是在相同的動作形態上,選擇較難或較簡單的動作選項來達到訓練效果。進階動作和退階動作必須都是肌力訓練,都是有負重潛力的大重量訓練動作,且進階退階之間要有某個程度的關聯性,讓退階動作成為進階動作的準備訓練,進階動作則是退階動作的強化訓練。

當一位訓練者無法安全的進行教練所設想的動作時,教練就應該尋找一個退階動作,這個退階動作必須能夠適合訓練者目前的程度,包括力量水準和功能性限制等,同時,用這樣的退階動作進行訓練之後,會提升肌力和動作品質,讓訓練者能逐漸銜接進階動作,或是直接達成進階動作所想要的效果。

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,一位高齡的訓練者,需要用槓鈴背蹲舉的方式強化全身肌力,但是肩關節活動度不足,導致無法順利的將槓揹在背後肩膀上,同時又因核心肌力較弱,無法在負重狀態下維持夠久的中立脊椎姿勢,再加上髖關節、膝關節和踝關節各自有不同的活動度和穩定性的問題,導致深蹲到底時無法維持一個四平八穩的蹲姿。

這樣的現象雖然可以針對所有有問題的關節都進行矯正,但是就如前面篇幅所述,矯正可能曠日費時,耽誤進步的機會,同時也可能會陷入短期效果的無限迴圈,使訓練者一直停留在相同的問題原地踏步,無法展開長期進步的計畫。

因此,比較推薦的做法是,在不嚴重改變「負重深蹲」這個動作的特性和效果的前提之下,利用器材、場地以及姿勢方面的調整,讓訓練者今天就使用退階動作開始進行負重訓練,待身體變強一些之後,再重新審視動作限制的問題。

退階動作

具體該如何退階呢?肩關節活動度不足的問題,可以利用安全深蹲槓來解決。安全深蹲槓是一個具有兩支握把的特殊槓,兩支握把在身體的前側,雙手要抓握時無需特別大的肩關節活動度,且這種特殊槓的設計讓訓練者即使放開雙手,槓鈴仍然會穩穩壓在肩上。

不穩定的核心可以利用雙手扶著蹲舉架來獲得額外的穩定,讓脊椎變得更安全,歪七扭八的蹲姿底部動作,可以利用箱上蹲的方式,利用槓片堆疊出的凳子,或是使用專門用來做負重訓練的椅子,讓訓練者先在低點坐好坐正,在系統重量(體重+槓重)都由凳子和地板支撐的情況下,調整好適當的蹲姿,再以雙手扶著蹲舉架的方式,背著槓鈴站起來。

這樣一來,原先遭遇到的活動度和穩定性的問題都解決了,而且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負重動作,大多數的初學者都可以立即掌握要領,並且逐漸增加背上的負重。

1
Photo Credit: 遠流
安全深蹲槓在身體的前側有兩支握把,抓握時無需特別大的肩關節活動度。
2
Photo Credit: 遠流
這種特殊槓的設計讓訓練者即使放開雙手,槓鈴仍然會穩穩壓在肩上。

這種訓練方式有許多好處,第一個最明顯的好處當然是安全。對於活動度和穩定性不足的訓練者來說,傳統的直槓訓練具有過多的風險,肩關節活動度不足可能會讓槓鈴背在不對的位置,讓雙手承受過多的壓力,導致肩膀、手肘或手腕的受傷。

穩定性不足的核心,容易導致彎腰駝背的蹲姿,而控制力不佳的下肢關節,更讓整個動作充滿了不可預測性。這樣逕行訓練的風險太高,而退階動作可以一一控制這些風險。

其次,是退階動作本身具備的負重潛力,用安全深蹲槓直接避開肩關節活動度問題,扶在蹲舉架的雙手彌補了核心穩定性的問題,最低點可以坐上去的箱子限制了下肢關節出錯的機率,這些措施的共同效果,就是讓訓練者可以安全的在槓上加重量。

退階動作不是任選一個比較簡單的動作就好。所謂的退階動作,除了本身是可以負重的重量訓練動作之外,更需要可以為進階動作鋪路,或是繞過目前的限制,直接獲得訓練的效益。

以前述的握把式箱上蹲為例,雖然借助了手臂的穩定力量,也借用了箱子的支撐力,看似已經把深蹲動作簡化了許多,但是在站起來的過程中,下肢做的動作仍然與深蹲十分類似,因此可以鍛鍊到深蹲的三關節伸展力(髖關節、膝關節、踝關節同時伸展產生的力量),這個三關節伸展力可以當作未來學習深蹲的基礎。

此外,雖然動作過程當中有雙手的輔助,讓核心穩定性不足的訓練者也可以安全的負重,但實際上整個過程當中,脊椎也承受到了壓力刺激,獲得進步的效果。

3
Photo Credit: 遠流
以雙手扶著蹲舉架的方式,背著槓鈴站起來

相關書摘 ▶《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》:「器械式訓練」僅止於補強,「自由重量訓練」才是首選

書籍介紹

本文摘錄自《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:怪獸訓練總教練何立安以科學化的訓練幫助你提升肌力、骨質、神經系統逆轉老化》,遠流出版

作者:何立安

肌力訓練,不是競技運動員的專利,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休閒嗜好;肌力訓練,是現代人維持終身健康與強壯的最佳途徑。運動科學專家何立安博士,攜手70歲雙親,親自見證。

生活在高齡化社會裡的現代人,可以說「大部分的人生都在退化」!老化,是一段「身體正在流失有用的組織和功能」的過程,更精確地說,就是流失了肌肉、骨質以及神經系統的功能,而導致人體運動能力降低、新陳代謝的改變,以及跌倒出意外的機率增加。在傳統的認知裡,老化是一個健康一去不復返,需要依賴醫療保健或長照體系來維持生活的方式,殊不知半世紀以來的運動科學領域裡,早已發掘了後天提升身體素質、抵抗老化的方法。

科學化的訓練,能有效的刺激肌肉、骨質和神經系統,長期提升中老年人的最大肌力,保持最佳的體能狀態。也就是在中老年人需要「長照」之前,先透過「常訓」系統的介入,提早抵抗身體素質的退化,而這才是面對高齡化社會的關鍵技術。

getImage
Photo Credit: 遠流

責任編輯:朱家儀
核稿編輯:翁世航


現在到餐廳用餐,你或許會發現很大家會多花30秒的時間,落實「清 、分、疊」三口訣,意即主動將所有的紙餐具,包括杯子、碗盤,「清理乾淨」「分類」,最後是「堆疊到該餐具專用的回收筒裡」,方便餐飲業者清理後並回收給相關業者,進到回收資源循環體系內。

這樣的小舉動,每年為臺灣回收數公噸的紙餐具得以再利用,原來愛地球的心落實在日常生活裡,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!

20A11(1)
Photo Credit: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
已設立的120個回收示範點,讓店家在第一步回收就減少後續還需再重新分類、清洗的工作流程

環保署推動店家回收餐具更是不遺餘力,截至今年4月底已在全臺建立120個回收示範點,實際在店家內操作推廣「清 、分、疊」回收策略,根據調查有8成以上的店家與民眾都表示,設置回收設施的政策立意良好。

除了店家口頭引導回收動線、張貼政策海報之外,也加強宣導回收觀念,讓臺灣民眾在外用餐的習慣加上簡單的小舉動出發,再進一步朝向減少一次性產品,落實真正的環保愛地球概念。

環保署表示,目前政策方針都是先以「鼓勵」業者加盟試辦方式,讓多數業者民眾熟悉,養成良好習慣。

自備餐具與鼓勵回收兩者並進,離友愛地球更近一步

截至6月30日止,針對全臺登記在案的自助餐、便當業者進行清查,全臺共7,609家餐飲業者裡,預計輔導列冊對象共有2,961家,例如新北市目前已清查745家。

同時,環保署將在同年度7至11月底,輔導列冊業者設置資源回收設施,包括如何設置乾淨、明亮且動線清楚的分類場域,才能讓資源回收物減少體積,建議店家設計簡單清楚且便利的回收作業,減少重複作業或回收錯誤等情事,讓回收工作變得輕鬆有效率,這樣才能這些列冊輔導的店家,有更高的意願加入回收政策,將政策落實徹底。

20A11(2)
Photo Credit: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
妥善擦拭紙餐具上的髒污,讓回收工作變得輕鬆有效率

大家在用餐時,若不得已必須使用紙餐具,當店家內有清楚的「清、分、疊」的回收措施引導與回收區域,就會提高所有人回收的意願;對店家而言,輔導計畫內也有效提高店家後端回收效率,自然也不會增加店家工作上的負擔,兩相加總下,讓後端的資源回收工作變得更輕鬆。在同個用餐場域裡,可以鼓勵大家多多自備餐具,使用紙餐具的民眾,也可以做到確實的資源回收,那豈不正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嗎?
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"需要" - Google 新聞
July 25, 2020 at 09:00PM
https://ift.tt/2CMdtsJ

《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》:高齡長輩的肌力訓練,需巧妙設計「進階」與「退階」模式 -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
"需要" - Google 新聞
https://ift.tt/2TPzQBR
Shoes Man Tutorial
Pos News Update
Meme Update
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
Japan News Update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《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》:高齡長輩的肌力訓練,需巧妙設計「進階」與「退階」模式 -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