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胡嘉琪
認識依附關係
讓我們先回想一下,你跟嬰幼兒的相處經驗。在孩子大概兩三歲的時候,你陪著她到公園玩溜滑梯。你看著他一開始很興奮地往上爬到頂端,可是,他站在高處往下看有點害怕,然後,你站在下方,帶著微笑鼓勵他,孩子看到你的笑容,聽到你的聲音,就放手滑下去了。
不過,到了溜滑梯的底部後,孩子的眼睛跟嘴巴都張得大大的。這時候,你知道這是孩子緊張的表情,就過去把她抱起來,讓他感受到你溫暖的懷抱。很快地,孩子自己先笑了出來,因為孩子那小小受驚嚇的部分已經被你安撫了,剩下來的,是成功完成溜滑梯的成就感!
這時候,孩子開始掙脫你的懷抱,往溜滑梯的方向再次跑過去。這次,孩子衝上去之後往下滑的速度更快了。你看著孩子享受這樣單純的遊戲,也在旁邊跟著開心的拍起手來。
上述的這種畫面,就是親子之間建立「安全依附關係」的重要時刻。什麼是「依附關係」呢?依附關係是每個寶寶跟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的情感連結,而建立情感連結的重點,就是之前描述的,當爸媽是寶寶的主要照顧者,寶寶有機會離開爸媽去探索並經驗這個世界,然後,帶著各種情緒回到爸媽身邊,而爸媽就會安撫寶寶的緊張害怕生氣挫折,然後,爸媽會跟寶寶一起開心,這可能是讓寶寶開心尖叫的刺激,也可能是讓寶寶微笑的滿足。
總之,身為主要照顧者的爸爸媽媽跟寶寶之間共享許多情緒,然後,爸媽會幫助寶寶踩煞車轉方向調節身心,在寶寶太無聊的時候找好玩的,在寶寶太害怕的時候回到安全的堡壘。就這樣,日積月累形成一種很深遠的情感連結,寶寶會依戀主要照顧他的大人,對這個大人特別在乎,特別需要從這個大人身上得到安全感。而這樣的依附關係,對寶寶的腦部發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
從大腦發展看依附關係
近年的神經科學與神經心理學研究,不斷地提醒我們,孩子的大腦是在媽媽肚子裡面就開始發展,並在出生後的二十幾年,由下層腦往上層腦,循序漸進成長。
首先,孩子最早發育的就是爬蟲類腦,就在脊柱上的腦幹。爬蟲類腦幫助管理我們的呼吸,心跳,吃喝拉撒睡,這是最基本的生理功能。
伴隨生理基本功能發展的,是我們的肌肉運動功能。例如,五六個月大的寶寶抬頭翻身坐起來,那種可以掌控自己身體的感覺,真的很棒耶!還有,當寶寶可以伸手去抓取自己想要的東西,尤其是把好吃的拿到嘴邊讓自己吃到,那肯定是一種全然自我肯定與滿足經驗啊!
心理學家們常說,六歲之前的發展經驗會對人格發展有重大影響。可是六歲以前的孩子其實是靠著身體在探索這個世界的,所以,決定我們人格的,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我們小時候的身體動作習慣。而且,這個部分,跟接下來要了解的第二層的大腦是息息相關的。
第二個發展的,就是中間的哺乳類大腦。這個層次的腦部結構,影響我們的情緒還有人我關係,哺乳類大腦中的邊緣系統負責處理外界傳來的訊息。例如,四五月大的小寶寶,就會抬頭轉頭好奇看著你在做什麼,水汪汪的眼睛跟著你,讓你感到特別有愛,這是寶寶正在跟你建立關係,而每一次你跟寶寶的互動,也都在建設寶寶的情緒大腦。
這時候,如果外面突然有很大的聲響,寶寶被嚇哭,他就會伸手要你抱抱,於是你趕快去抱他去安撫他,這時寶寶的情緒腦就會聯合身體肌肉動作形成記憶,記得我害怕就會哭哭,我害怕可以伸手求助,爸媽會來安慰我,於是,這些寶寶感受到需要求助的情緒時,會很快把手伸出去。
但是,對一些孩子來說,他們的情緒腦記得的就是,我怎麼哭都不會有人來理我,哭是沒有用的,或者,如果我伸手要什麼東西,我反而什麼都要不到,甚至會被打。於是,他們的身體記得,想哭的時候或想要伸手的時候,趕快僵硬起來凍結自己。
這就連結到之前說過的依附關係,依附關係中的親子互動經驗,就主要儲存在孩子最早發育的兩個下層腦當中。換句話說,這些記憶並不是大人習慣的故事,而是我們平常都不會覺察到的情緒與身體反應模式。
這些存在身體與情緒大腦的記憶像是隱藏在電腦中的內建程式,平常你打開電腦完全看不到他們,但他們卻決定了你整台電腦的作業系統。
最後,發展最慢也最長久的,是掌管理性邏輯思維的前額葉皮質。這是在整個青春期都還在建設中的部位。就像之前提過的比喻,青少年的大腦就像是經過漫長雨季,萬物欣欣向榮的花園,只是,在還沒有修剪之前就是雜草叢生。
當下層腦傳來很多關於情緒與身體的訊息,青少年的上層腦卻很難把這些訊息整合成理性的結論。於是,青少年一天當中可能會經驗到許多強烈的情緒。
另外,有一個通俗但不完全正確的說法,就是前額葉皮質的左腦掌管理性、右腦掌管感性。其實,左右前額葉皮質的分化與溝通協調是很複雜的,但這種通俗的分類,卻還是能夠幫助大家理解,我們的左右腦會分工負責不同的項目。
對很多人來說,掌管語言的區域通常在左腦,掌管解讀他人臉部表情身體語言,以及空間關係的部位,通常會在右腦,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需要解讀別人的情緒,再找出適合的語言來理解,然後再找到適合的語言表達出來,需要左右腦能夠彼此溝通協調。而這對青少年來說也充滿挑戰。
青少年的大腦與依附關係需求
青少年的大腦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想尋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青少年對他人的情緒波動很敏感,只是,青少年很多時候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或爸媽的負向情緒。
所以,對於青少年那雜草叢生的前額葉皮質,以及訊息溝通還不太通順的三層大腦與左右腦來說,既便是看來簡單的親子互動,也成了很大的挑戰。
比如說,明明看到爸媽下班後暗沈的臉色,青少年內在是有說不出來的情緒反應,可能是擔心害怕心疼全部混在一起,同時,青少年今天有體育課回家後肚子又很餓,現在全身都不舒服。
結果,這時候青少年對父母可能冒出一句:「你心情不好的時候煮晚餐都很慢很難吃耶?!」這到底是想告訴爸媽什麼呢?爸媽又會聽到什麼呢?
如果爸媽對這句話認真起來,就會引發各種防禦與攻擊的互動。我在這裡想跟大家強調,對看起來已經長大的青少年來說,他們其實更需要父母陪伴,才能調節自己那不受控的身體與情緒。
我自己進行博士論文的文獻整理時,看到很多美國研究指出,國中生、高中生、大學生這些青少年,非常需要跟父母之間有安全的依附關係。缺乏安全依附關係的青少年,很難去面對他們在這個發展階段會遇到的種種毒性壓力。
可是,青少年期的親子安全依附關係是什麼樣子呢?對整個五年級六年級生的父母來說,這根本就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。
我們在課程一開始,舉了陪伴兩三歲的孩子溜滑梯的例子,在那個年紀,親子之間的安全依附關係其實還算單純,寶寶在爸媽的鼓勵下,體驗了溜滑梯的刺激,不論是感受到緊張、害怕、生氣挫折,還是開心尖叫大叫的情緒,都能獲得爸媽的陪伴與安撫,更重要的是,寶寶可以感受到自己被爸媽看見了。最後,寶寶玩累了,被爸媽擁抱入睡,安心地回到最放鬆的狀態。
但我們又不能用這種陪小寶寶的方式陪伴青少年,該怎麼辦呢?讓我來講個故事給你聽。
提供青少年後盾,尊重他們獨立探索
還記得之前我提過的,我們家那位在高中時期擺爛,早上起不來,上學快遲到,不想寫作業,寫了作業忘了交,然後,拒絕上大學的美國大兒子布萊登嗎?今年二十一歲的布萊登,目前正在擔任自創科技公司的CTO科技總監,跟他當同事的有十幾個員工。
不過,我還記得在他高三那年,學校的畢業規定之一就是要完成一個畢業計畫,這個畢業計畫需要接受他人的引導,同時,也需要展現他們獨立的工作。布萊登透過自學電腦程式,加入老爸手下一群大四跟研究所學生的工作小組,這個小組在改良遙控無人機監控森林搜集動物分佈資料的程式。
他在這個計畫上做得還蠻開心的,畢業後也繼續參與小組工作,沒有因為完成學校要求就停下來。這時候,我跟先生雖然對於他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也感到苦惱,但我們有看見他的一個優點,雖然他暫時不想唸大學,但他其實很樂於學習,只要想學一樣東西就會花時間自己去鑽研,於是,我就開始在網路上研究有哪些相關的職業訓練呢?
在他十八歲那年的秋天,我帶著他飛到科羅拉多州的丹佛,去探訪其中一家網頁程式設計的訓練學院,參加他們的招生與選拔學員說明會。雖然這不是正式的大學,是個跟學歷證照沒有關係,只負責網頁程式設計訓練的學院,但從他們那邊完成訓練的學生,很快就可以找到工作。
為了考驗布萊登是否有離家獨自生活的能力,我請他負責第二天早上帶路,從我們租的 AirBnB 房間,想辦法到在市中心的教室。結果,我們兩個出門後竟然等不到公車,原來,那天是週末,公車並沒有按照原有的既定行程走。
在美國許多城市的公車並不方便,錯過一班之後,可能是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之後才有一班。於是,有點緊張的我開始介入,打開手機也開始研究起交通路線跟方式。結果,很少生氣的布萊登,因為那天早起又遇到挫折,竟然就對我發脾氣,說我怎麼都不信任他!
我那時愣了一下,其實也是先偷偷調節一下自己的呼吸,讓自己不要脫離身心容納之窗,順便想想要說什麼才好?我知道,他覺得既然是他要負責的事,我介入就是不相信他。同時,這個正在面對人生不確定性,知道自己不喜歡上大學,但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的青少年,其實內在有很多焦慮,更特別想證明自己。
於是,我對他說:「你覺得我不相信你嗎?如果我不相信你,我怎麼會建議你要一個人搬家到這麼遠的地方,來念這個半年之後,就可以找正式工作的訓練班?我相信你是很有才能的,一年後說不定你賺得錢就比我多。只是,你從小住在單純的大學城小鎮,你又剛滿十八歲,口袋裡也沒有信用卡,我是大人,我可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跟方法,現在確實還是比你多,這點你也要信任我啊。」
於是,我拿出手機叫了Uber,讓我們順利在招生說明會開始的前一刻到達教室。然後,我就在門外看著他自己一個人走進去,自己去了解這是不是一個適合他的訓練課程。
是的,那時的我按捺著身為亞洲父母很想跟他進去聽招生說明會的衝動,畢竟這學費不便宜啊,我也很想了解狀況幫忙做判斷。但是,如果這青少年無法自己搞清楚狀況,那麼他怎麼面對自己選擇不想念大學的這條難走的路呢?
於是,我悠哉的喝了杯訓練班提供的咖啡,然後就跑去探索丹佛這個城市的居住環境。傍晚,布萊登傳來簡訊,說他在說明會上面認識一個新朋友邀請他喝咖啡聊天,我就自己一個人跑去坐在日本料理吧台上跟陌生人聊天去了。隔天,我們利用剩餘的時間遊覽丹佛,在不同的地方尋找好吃的料理。
後來,布萊登還是沒有選擇要去這個訓練班,但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。但至少,那躺旅行很值得。為什麼呢?因為,透過這樣的互動,我跟他釐清了青少年安全依附關係中重要的三個元素:
- 他獨立探索環境的自由受到尊重,他的正向能力被看見與被信任
- 他明白了,自己沒辦法做到的事還是可以依靠大人的幫助
- 我們創造了一個共同在陌生城市探索遊玩的正向情緒經驗
青少年需要安全依附關係讓他們感到自己有後盾,然後能更踏實地去探索自己與生活環境。青少年雖然不能跟爸媽一起溜滑梯了,但青少年很需要跟大人們一起做些冒險刺激或興奮好玩的事情,當親子之間能夠一起激發身心狀態,上升到心跳加速的黃燈區,然後再一起回到綠燈區,這就會加強原有的情感連結。但如果說,唯一讓爸媽跟青少年心跳加速的只有吵架,那就無法維持安全的依附關係了!
我是胡嘉琪,歡迎一起繼續學習如何陪伴青少年遠離毒性壓力,讓我們跟孩子一同成長。
課程資訊
延伸閱讀
責任編輯:王祖鵬
核稿編輯:翁世航
在國內回收廢乾電池,其實很方便。為加強民眾電池回收觀念,基管會結合兒童節話題,透過短劇,輕鬆帶出裝有電池產品,就算顯示電量不足無法使用,還是可拆出降階使用。
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秘顏旭明:「各位家長在這段期間可能要整理許多元宵節的廢燈具,新玩具要購買,要丟舊玩具。請各位記得把玩具裡面的電池拿出來,這個時候我們呼籲所有民眾再拿出電池的時候,能夠再加以測試。」
多加利用國內資收管道,一個簡單回收動作,就可以做到環境保護及資源循環利用,環保署加強對廢乾電池回收工作宣導,也提醒電動機車及油電混合車的電池,有不同管道。
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秘顏旭明:「在我們五家的回收處理廠,可以處理每年大概一千六百公噸的量,所以只要是汽車排出來的,我們同樣呼籲所有汽車使用者,能夠把這些量回到我們的汽車廠跟相關回收商。」
提升回收績效,國內兩大連鎖超商,提供現金折抵消費,每0.5公斤廢乾電池,可分別折抵10元及8元,未來環保署將辦理更多獎勵措施。環保署攜手民間企業預計下半年開始加碼辦理折抵活動,同時呼籲民眾簡單一個回收動作,就可兼顧環境保護及資源循環利用,一舉兩得。
"需要" - Google 新聞
March 30, 2020 at 11:01AM
https://ift.tt/2WTQAve
從大腦發展看依附關係:青少年其實很需要跟大人們一起冒險 -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
"需要" - Google 新聞
https://ift.tt/2TPzQBR
Shoes Man Tutorial
Pos News Update
Meme Update
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
Japan News Update
Bagikan Berita Ini
0 Response to "從大腦發展看依附關係:青少年其實很需要跟大人們一起冒險 -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"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