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邊工作邊創業你需要準備三種資金 - 工商時報

資金不只是獲得「知識」、建立「人脈」的力量,也是進行所有活動的必要條件。

們經常看到書籍或廣告號稱不花半毛錢就能創業,這些都只是吸睛的廣告詞罷了。移動需要交通費、開會也要買咖啡,筆記本和筆又是一筆花費。

準備創業所需的錢有三種。

第一種是離職後用來養家的「生活資金」。最理想的存款金額,是讓家人一年內在沒有收入的狀態下,也不必擔心房租、學費。

第二種是發展事業的「投資資金」。添購電腦等設備、建置網站、購買辦公室用品等,實際上要支出的費用相當多。

最後,還有很容易被忽略的「創業後的營運資金」。只有創業是無法運轉的。

還必須加入燃料。想打廣告,就要花廣告費、想要請人手,就要花人事費、想要當代理商,就要有進貨的資金。

就像這樣,創業必須考量各種「費用」。

有時候,我會遇到一些準備創業的人認為「希望不要虧任何一毛錢」在「(初期)投資」和「營運資金」上。然而,任何創業都必須花錢。

若你希望能創業並辭職,那麼請開始一點一滴存錢,作為離職後的生活費。並且,也要有一筆可以準備創業的錢(初期投資的資金),以及留一點營運資金拿來投資,創造利潤。

雖然投資需要錢,但若一邊上班一邊準備創業,就不必借錢籌措這筆資金。例如,每個月固定存3000日圓作為辭職後的生活費、5000日圓作為營運資金。就初期投資的部分,列出必須購買的用品,從目前的存款中支出。沒有存款的話,則每個月固定存7000日圓作為初期投資的資金。請照這樣的感覺擬訂計畫。

等事業稍微成形後,再增加營運資金,帶動營業額成長。然後,增加生活費的存款,準備辭職創業。

「一邊上班,一邊在180天內培養」「知識」、「人脈」、「資金」三種力量,是上班族成功創業的最大秘訣。

創業研討會無法讓你學到「實戰知識」

一般而言,創業講座可分為「官方」和「民間」兩種。基本上,官方講座介紹的大多是提供補助款、資金籌措等資訊。民間的講座,若是由稅務師等領有證照的老師主辦,多是介紹法律、稅務資訊等;若是由企業主辦,則大多介紹動機提升(吸引聽眾進行諮詢)、IT(吸引聽眾建置網站)、社群網站行銷(吸引聽眾參加補習班)、從事仲介、聯盟行銷(Affiliate Marketing)等特定知識。

參加講座雖然可以迅速獲得知識,但是「聽過創業講座,就真的能立刻創業嗎?」,倒是令人懷疑。

講座講授的是一般知識,然而這些知識與從經驗中汲取的「實戰知識(智慧)」,也無法獲得「人脈」和「資金」。

況且,創業補習班和專業課程的費用也所費不貲。隨著創業和副業越來越盛行,費用只會越來越高。三個月50萬日圓、半年100萬日圓的講座,現在早已見怪不怪。

另外,利用講座入口網站等平台,以超低價格提供輔導面談的業者,為了後續能販售高價服務,也會做假評價,但其實力和效果卻令人大打問號。

若先行投資的金額過高,自然也會削弱資金的力量。不過,如果只想要便宜,根據假評價來選老師,就只是浪費你寶貴的時間。從時間就是金錢的想法來看,浪費時間也等於是金錢上的損失。

若想要創業,在初期階段確實培養這三種能量非常重要。一開始就走錯路,會令自己沮喪並受挫。

如果你堅持「自己必須上課和接受老師的指導」,那麼請廣泛地吸收各方面的「知識」、選擇實在、品質佳的課程和老師,避免一開始就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。

我要推薦一個篩選課程、老師的簡單方法,也就是瀏覽部落格和社群網站上面的照片。檢查老師是否真的有開設演講、講座、課程? 有沒有顧客與員工接觸的畫面等。看看是不是只有「站在白板前說話的照片」,或者只拍到臨時演員背影的「面談照片」等,進行簡單的確認。

部落格或社群網站上的照片,代表老師舉辦活動時的真實情景和專業等級。文章要多少有多少,但記錄日常活動的照片,可沒那麼容易騙人。

新井一著《邊工作邊創業!》,商周出版提供

(本文摘自新井一著《邊工作邊創業!》,商周出版提供)


延伸閱讀

亞馬遜成功靠它!貝佐斯推動巨大「飛輪」

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貝佐斯也會做蠢事

業務藏食物慢慢吃?主管必學「超額獎勵」三大重點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"需要" - Google 新聞
August 18, 2020 at 08:29AM
https://ift.tt/3iQSm7S

邊工作邊創業你需要準備三種資金 - 工商時報
"需要" - Google 新聞
https://ift.tt/2TPzQBR
Shoes Man Tutorial
Pos News Update
Meme Update
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
Japan News Update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邊工作邊創業你需要準備三種資金 - 工商時報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